《关于罗曼史生活完整版本》
中新网北京8月6日电 (记者 高凯)收录阎晶明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的随笔十篇,《经典的炼成》新书发布会日前在京举办。
据了解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,多年来致力于鲁迅研究,在《经典的炼成》上辑五篇中,作者独出心裁地对鲁迅作品进行赏析,从解读鲁迅作品中关于金钱的描写到漫谈人物的衣着与性格。而在下辑,作者以严谨扎实的笔触,对《孔乙己》《故乡》《祝福》《野草》等经典作品进行文本细读。由点到面,由文及人,鲁迅何以成为鲁迅,在这本“大家小书”中展开。
活动中,作家、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,本书作者阎晶明,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共同围绕《经典的炼成》,深入探讨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、如何阅读经典等话题。
阎晶明当日表示,在这本书中,他想要对鲁迅小说中那些在文学史上有地位、被研究者关注较多的名篇进行逐篇分析,并展开专题性研究。在解析的过程中,他宛如与写作者对话,发现鲁迅的写作手法在今天也会带给人们启发。
作为经验丰富的小说家,梁晓声对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探讨,“鲁迅作品中人物服装的描写和钱的描写,对我们写小说的人是很有启发的。”他认为,很多细致入微的描写都是鲁迅文字功底的体现,这样的笔法上承古典小说。“当代人的写作,风景描写少了,街道描写少了,样貌描写少了,服饰描写也少了,但是心理描写多了一些。”对于这些变化,他指出,鲁迅作品中这种传统小说笔法的可取之处在今天仍有传承的必要,对当代写作亦大有裨益。
“孔乙己的长衫”在当代再次成为热词。阎晶明表示,长衫在鲁迅笔下变成一个社会身份的符号,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份和现实处境之间产生差距和错位的标志。对于长衫的书写,来自民间,来自现实,但正是鲁迅有着这样的发现力与概括力。鲁迅的笔触是接地气的,有生活的,因而虽是多年前的经典,却永远让人感到亲近。
对于何为经典,阎晶明在《经典的炼成》中给出了自己的“注解”:“经典的最大品质是,可以从一百个方向进入,进而打开一个广大的世界。而作为一位经典作家,鲁迅的任何一面甚至一个点,都可以是无限拓展的话题。”
本次活动由首都图书馆、北京出版集团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,是首都图书馆“首图讲坛”和北京出版集团“大众文化讲座”的重要活动之一。(完)
【编辑:张令旗】
除了石砌的建筑址,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形制各异的彩陶器,以及前所未见的人体陶塑像、双龙首玉璜、绿松石鸟形饰件。郭大顺意识到他们所捕捉到的分明是文明的信息,于是在年底普查总结汇报会上,他试探性地提出了东山嘴遗址与史前祭祀和文明起源的关系,这也是他第一次将红山文化与文明起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。《关于罗曼史生活完整版本》 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是郭大顺在北大读书时的导师。两年前刚刚发现东山嘴遗址时,郭大顺便写信告诉了他。彼时的他正在酝酿日后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念的“区系类型”理论,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从北方寻找中国古史突破口。东山嘴的出现仿佛一道倏然降临的指向标,大音希声般地提醒着他,中华文明起源可能会在辽西找到答案。1983年,他踏上了东山嘴的土地,并在随后召开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专题座谈会上明确提示:要在喀左、凌源、建平三地交界处多做工作,会有更惊人的发现。“苏先生称这个交界地区是考古的金三角,促使了我们当年秋天(正式)开始发掘牛河梁。”郭大顺说。